
题目言过其实,实际也远非如此。但是对于众多做德国和其它欧洲啤酒品牌的人来说,这不是耸人听闻。
中国经济规律,什么都怕火,蜂拥而上,渠道商也去拿品牌,红酒商也去拿品牌,机会主义者也去拿品牌,国内生产的印一个皇冠编一个德国故事也去做品牌。
恶性竞争中,利润摊薄,质量下降。靠着价格,一个品牌在市场活(火)几年,然后销声匿迹。
啤酒消费升级,来无影,是客户自然选择的趋势。但大部分品牌的死亡有迹可寻,咖啡产业、红酒进口、啤酒90年代市场等等等,案例比比皆是。
进口啤酒,尤其是欧洲啤酒,对于想做品牌的人来说会有几个问题:
1.欧洲品牌年代悠久,不性感,不时髦。皇冠、骑士和马已经不是时代崇尚的标志。“进口”是噱头的时候,是一个卖点。当中国白酒市场都出了“江小白”这样针对年轻客户群打造的品牌,欧洲啤酒对客户没有太长久吸引力。

2.欧洲啤酒绝大部分就四个味道,黄白黑加一个皮尔森,众多品牌很难有差异性。红酒有产地一说,美国啤酒在任何一个时候有12000多个口味流通市场。相比,欧洲啤酒的种类、可以讲的故事太少。同质相拼,淘汰必然。

3.质量难以保证。这几年,进入中国的欧洲品牌雨后春笋,成百上千。欧洲又一次领略中国的消费力。但中国消费力无限,欧洲产能有限。进口酒质量参差不齐。

4.混淆做品牌与品牌价值,一个logo不是品牌。即使拿下独家经销权,即使是把欧洲酒厂给买下来,这都不是品牌价值,只是暂时保护自己现有渠道的一条保护河。在啤酒规模巨大的大宗产品市场,没有核心价值竞争力,没有品牌特性的鲜明区分,也就没有原因会长久。

5.在欧洲进口啤酒市场的比赛中,众多品牌把市场培养起来,国际大品牌渔翁得利,先做利润,后做量。进口众多品牌在相互厮杀中又一次拱手把市场让给国际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