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小型啤酒作坊(microbrewery)这个词还鲜为人知的时候,里奇•道尔(Rich Doyle)就发现了这其中的商机。大约三十年前,他与人合伙在波士顿创立了 Harpoon Brewery。现如今,这家酿酒厂已然成为了美国第 12 大精酿啤酒制造商。
去年 7 月,至少持有公司 40% 股份的道尔意识到,公司是时候该做出一些新的改变了。他和其他合伙人商量再寻找一名投资人,引进一笔投资,用以收购那些经营状况较差的同行的产业。然而这一提议遭到了否决,他也因此撤资退出了公司。
目前繁荣的精酿啤酒业未来究竟会是怎样,不同的业内人士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道尔的这一决定正代表着其中的一种看法。
不少人的想法和他不谋而合,认为目前精酿啤酒业欣欣向荣,啤酒制造商规模正在不断扩大,那些无法抓住机遇做出改变的公司终将会被吞并、淘汰。
道尔说:“我觉得这种啤酒制造商之间的吞并和淘汰现在就在发生。而根据这一行业的生命周期,总有一天人们会说‘哇,我现在产量够多了。哇,边际利润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多。’到了那时候,整个行业里吞并和淘汰的情况就会更加普遍。”



Harpoon Brewery 创始人之一里奇•道尔日前撤资退出了公司。“有趣的是,这个行业的进入门槛很低,新进厂商很多。啤酒制造商争相提高产量,然而产量的提升空间却是有限的。”他说道。
而 Harpoon Brewery 另一位创始人丹•肯纳利和公司其他股东对公司的前景则有着不同的展望,在解读公司和其所雇用的 190 名员工之间的关系时,他们的看法也与道尔大不相同。他们认为,精酿啤酒制造商可以保持地方啤酒制造商的身份独立经营,不必成为连锁企业;员工和公司之间应当保持一种相当亲密友好的关系;而公司的产量则会以一个合理的速度呈现出不断提升的态势。
“我打小就受到了这一行业的耳濡目染。在我看来,‘独立’‘真诚’这两个词正是精酿啤酒业的写照,”肯纳利说道,“生产销售 Harpoon 啤酒时,我从来不觉得我们只是一家公司。”

纵观整个精酿啤酒行业,这样的分歧越来越突出明显了。精酿啤酒制造商想要提高啤酒产量,投资者则希望能尽快回收自己的投资实现资金周转。而如何协调、解决这一分歧,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对精酿啤酒业未来的发展与定位产生重大影响。
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精酿啤酒突然大热,自那以后,该行业就一直不断地蓬勃发展着。美国酿酒商协会(Brewers Association)认为,只有那些每年啤酒产量不超过六百万桶,并且大型饮料商控股低于 25% 的啤酒厂才称得上是精酿啤酒制造商。根据该协会发布的数据,2008 年出售自制啤酒的酒馆、地方啤酒制造商和小型啤酒作坊共有 1521 家,而到了 2014 年此类厂商的数量已经超过了 3200 家。
美国威斯康星洲和印第安纳州政府资助的众筹网站上,针对精酿啤酒制造的众筹项目甚至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足见这一行业蓬勃兴旺的发展势头。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精酿啤酒业这一发展势头还将继续保持较长的一段时间。“我觉得这种消费现状会维持一段时间,”金•乔丹(Kim Jordan)说道,“依我看,人们可不会说出‘天哪,我真的好想来一罐 Wonder Bread 啤酒’这样的话来。” (Wonder Bread 是一家连锁啤酒品牌——译者注)乔丹是 New Belgium Brewing 酿酒厂的创始人兼董事长,该酒厂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科林斯堡市(Fort Collins, Colo)。
从销售数据上来看,在 2013 年啤酒业整体销量相较 2012 年下滑了 1.9 个百分点的境况下,精酿啤酒 2013 年销售量却相较 2012 年增长了 17.2 个百分点。目前美国啤酒市场总市值为 1000 亿美元,而精酿啤酒占据了其中 14.3% 的市场份额。
“每家酒厂都在动脑筋怎么提高产量。和厂商聊过以后,你就会发现每个精酿啤酒制造商都在头疼生产力的问题,”美国酿酒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特•沃特森(Bart Watson)说道,“他们卖啤酒的速度早就赶上生产啤酒的速度了。”
这一状况使得行业的资本流动情况发生了改变。过去这些年来,酿酒商始终不愿意接受私募股权资金和战略投资者的投资。如今情况终于发生了变化,部分想要寻求资本扩大生产规模的精酿啤酒制造商开始考虑接受此类投资。去年夏天,美国亚特兰大(Atlanta)酿酒商 SweetWater Brewing 向私募股权投资公司 TSG Consumer Partners 出售了一部分股份,纽约市北的 Uinta Brewing 啤酒厂将一部分股份卖给了商务公司 Ulysses Management,犹他州(Utah)的精酿啤酒制造商 Uinta Brewing 也向私募股权投资公司 the Riverside Company 出售了一部分股份。与此同时,俄勒冈州本德市(Bend, Ore.)的两家精酿啤酒制造商 Elysian Brewing of Seattle 和 10 Barrel Brewing 更是将公司的全部股份都卖给了美国安海斯布希饮料公司(Anheuser-Busch)。
但也有一部分酿酒商依旧不愿接受此类投资。俄勒冈州本德市另一家创立于 1988 年的酿酒厂 Deschutes Brewery 创始人加里•菲什(Gary Fish)就是如此。这些酿酒商认为,只要合理扩大产量,酒厂就能继续开下去。
“我们面前有许多选择,”菲什说道,“而我们很高兴能保持 10% 的产量增长速度。”2014 年他的酒厂产值约为一亿美元不到。
如果想要引入新的投资,却又不想新的投资者对公司虎视眈眈的话,酒厂可以考虑向雇员发放所有权股份,道尔撤资时 Harpoon 就采取了这一方法。而在 Deschutes,菲什也采用了类似的办法。他举债买下合伙人的股份,并将这些股份发放给雇员。
“当有创始人或其他持股人想要撤资时,越来越多的酒厂开始倾向于采取员工持股计划(ESOP),因为这样的话你就不用把股份卖给安海斯布希饮料公司或者康胜啤酒公司(Coors)了,”啤酒杂志 Beer Marketer’s Insights 的老板班奇•斯坦曼(Benj Steinman)说道,“但这一做法也有它的缺点。公司要考虑清楚以下几点:公司要怎么继续发展?将对公司发展前景有自己想法的创始人的股份分给员工后,公司是否还能保持原先的发展理念和发展势头?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需要公司给予充分重视,那就是实行员工持股计划所产生的债务问题。”
也有一些啤酒制造商试图通过引进外来资金和专家来扩大生产规模。威尔•哈米尔(Will Hamill)即是其中一例。他用了 22 年时间将 Uinta 的年产量提升到了 14.4 万桶。最近他的酒厂虽然又投入了 1800 万美元的资金,产量上有所提升,但由于今年销量预计将增长 30-35%,届时酒厂仍然需要再次扩大生产规模。要想成为一个好的精酿啤酒制造商,光有好的酿酒技术还不够。
“我总是有计划地提高自己的产量,对酒厂进行再投资,”哈米尔说道,“这完全都靠我自己一个人,所以我借了很多钱。我觉得借钱没什么,但我的酒厂还需要 1000 万美元的投资。Uinta 需要扩大生产规模,我也会尽力扩大它的生产规模。”
因此,哈米尔向 Riverside 公司出售了一部分股份,获得了他所需要的这笔钱。Riverside 副总裁史蒂夫•赖斯(Steve Rice)说,一直以来哈米尔靠着一己之力撑起了 Uinta,现在他需要有人帮他一把。
“要是一家酒厂想从零做起,最后产量达到 5 万桶,它得有鲜明的品牌特征、强势的企业文化和出色的经销商。只要酒厂有一个具备特殊才能的企业家和一个强大的核心建设团队,做到这点并不困难,”他说道,“然而要想将产量从 5 万桶提升到 25 万桶,跻身美国十大顶尖精酿啤酒制造商行列,酒厂就必须得对酿酒设备提出特殊要求。而在这方面,Riverside 这样的投资公司就可以为酒厂提供帮助。”
如今越来越多的啤酒厂开始和投资公司进行这种股份交易,一些人开始思索这将会给精酿啤酒业的行业文化带来怎样的影响。
乔丹认为考虑这一问题并非没有意义。
“把公司股份卖给那些自己的品牌特色没那么鲜明的公司,由非公司创始人持有公司股份,这让我感到很担心,”乔丹说道,“我担心这会让精酿啤酒商们彼此之间越来越相像。原本精酿啤酒业是一个有趣的、个性鲜明的行业,精酿啤酒商们彼此之间各不相同。我担心这会让精酿啤酒商们变得越来越像普通的、千篇一律的商业公司。”
而目前,道尔这样的酿酒商考虑的最多的,还是提升酒厂产量是否会使得公司债务累累、过度建设。此外,啤酒价格是否会因产量激增而下跌也是他们担心的一大问题。
“有趣的是,这个行业的进入门槛很低,新进厂商很多。啤酒制造商争相提高产量,然而产量的提升空间却是有限的,”他说道,“整个精酿啤酒行业从整体上来看是很好,但是很多酿酒商都在两倍甚至三倍地提高自己的产量,甚至不惜为此举债。”
Beer Marketer’s Insights 的斯坦曼也同意道尔的这一看法。
“大家都在想办法超过别人,”他说道,“大家都下了血本,但不是每个人都会成功。很可能有些酒厂最后会倒闭。然后剩下的人才可能会有一点点盈利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