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陆
  •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9:00-16:30

    客服微信

    318989567

    电子邮件

    admin@chnbeer.com
  • 汽泡菌APP

    发现更多好精酿

  • 扫描二维码

    关注汽泡菌APP公众号

推荐阅读
德国BR设备-V LV.1
未知星球 | 未知职业
  • 关注0
  • 粉丝0
  • 帖子54
精选帖子
开启左侧

德国建筑师|HeinzBienefeld

[复制链接]
汽泡菌APP下载

马上注册,进入精酿啤酒的世界。APP下载请搜索:汽泡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Heinz Bienefeld


Heinz Bienefeld (海因茨・宾纳菲尔德)1926年出生于德国 krefeld(克雷菲尔德),家人大多数是手工匠人。


16岁时 Heinz Bienefeld 将“建筑师”选定为自己的职业方向,开始了他自己的职业寻路。


二战前 Heinz Bienefeld 为一家德国承包商承担建筑制图的工作而积累了对建造活动的基础认知,一个偶然的机缘,在他建筑制图师傅的图书室里,翻到 Dominikus Böhm 早年于 Neu-Ulm (新乌尔姆,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座城市)建造的 St. Johann Baptist 教堂内的施洗小礼拜堂的图片,遂萌生了投入 Dominikus Böhm 门下的念头。


▲Dominikus Böhm

DominikusBöhm(多米尼库斯·伯姆)是一位德国建筑师,专门研究教堂。他在科隆,鲁尔区,施瓦本行政区和黑森州建立了教堂,他的许多建筑都是砖表现主义的例子。


St. Johann Baptist 教堂内的施洗小礼拜堂


少年 Heinz Bienefeld 的这个念头,不但没有随时间消褪,反而日久弥坚。正如 Heinz Bienefeld 在后来的回忆中所说:“Dominikus Böhm 对当时的我来说,就是一颗令我围之绕转的恒星。”

 

经历了二战末的兵役入伍和被俘关押于英国的间隔之后,年轻的 Heinz Bienefeld 终于在1948 年如愿拜入师门,成为了 Dominikus Böhm 在科隆工艺学校(Kölner Werkschule)的正式学生,由 Dominikus Böhm 亲授技艺,三年后, Heinz Bienefeld  毕业,获得了 Dominikus Böhm 在二战后唯一颁出的“大师生”(Meisterschuler)资证,之后便水到渠成地成为 Dominikus Böhm 的事务所助手和授课助教。


 左:Heinz Bienefeld ,右:Dominikus Böhm ,1950


1954年, Heinz Bienefeld  因参与 Dominikus Böhm 通过竞赛中标获得的 San Salvador 大教堂的项目被外派至纽约,不久后项目无疾而终,但在纽约半年的见闻经历让年轻的 Heinz Bienefeld 对现代主义建筑原则的有效性产生了疑虑。


和许多当时的建筑青年一样, Heinz Bienefeld 也有过到巴黎去投入 Le Corbusier 门下的想法,不同的是,他被 Le Corbusier 打动之处,并非是当时如日中天的建筑大师发表过的那些视觉冲击力十足的大幅渲染图方案,或如 La Chapelle de Ronchamp(朗香教堂)那样的后期转型之作,而是位于Stuttgart (斯图加特,德国西南部城市)的 Weissenhof(魏森霍夫)住区中于1927年建造的那栋双联住宅(Weissenhof 14/15号住宅)。Heinz Bienefeld 曾经亲身拜访过它,从他后来对参观经验的回忆描述中可以窥见年轻的 Heinz Bienefeld 对建筑现场感受的重视,并在他后来的作品中获得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Weissenhof 14/15号住宅-Le Corbusier,轴测图


当时 Le Corbusier 的事务所是不给青年员工发放薪水的,这对于出生于手工匠人家庭、家境并不优渥的 Heinz Bienefeld ,无疑是一个不小的阻力,Heinz Bienefeld 在1955年与其未婚妻成婚,有了家庭的羁绊,投奔 Le Corbusier 的念头就此断绝。


1955 年,Dominikus Böhm 离世,协助 Dominikus Böhm 建造了他晚年最后倾尽心血的教堂 Maria Königin(Köln-Marienburg, 1954)的助手便是当时年仅29岁的 Heinz Bienefeld,而后 Heinz Bienefeld 在 Gottfried Böhm 子承父业的建筑师事务所继续工作至1958年。


▲Maria Königin

Maria Königin 于1968年建成,也被称为 Mariendom 和 Wallfahrtsdom ,它是仅次于科隆大教堂的科隆主教管区中的第二大教堂。具有不规则屋顶,内部的混凝土结构成为 Dominikus Böhm 建筑师的标志性建筑,并且被视为20世纪建筑中重要的“空间创作”之一。


▲Gottfried Böhm

Gottfried Böhm(戈特弗里德·伯姆),是德国建筑师和雕塑家。他的声誉是建立在用混凝土,钢材和玻璃制成的具有高度雕塑性的建筑上。


1958年后,当时战后北威州享有声名的两位教堂建筑师 Rudolf Schwarz (鲁道夫·施瓦茨)和 Emil Steffann ( 埃米尔·斯特凡)进入了 Heinz Bienefeld 的视野。


▲Rudolf Schwarz

Rudolf Schwarz(鲁道夫·施瓦茨)是科隆地区著名的教堂建筑师,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和科隆设有建筑事务所 ,在1946年至1952年之间,他是负责科隆市重建的总规划师。


▲Emil Steffann

 Emil Steffann(埃米尔·斯特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希望以谦逊,朴素和有意义的方式进行建筑重建,对他来说,建筑是“心灵的知识”。


1959年,时年33岁的 Heinz Bienefeld 选择与 Emil Steffann 共事,在其后的五年时间里, Heinz Bienefeld 作为 Emil Steffann 的项目建筑师,先后参与了两座修道院的修复改造和四座教堂的建造工作,他们的工作模式是在直接获得教会委托的项目中,由 Emil Steffann 完成初步的设计构思推敲,亲自绘制出1:100的图纸后,再交由具体的项目建筑师继续深化并负责现场施工。


Heinz Bienefeld 正是以这样合作方式开始了对 Emil Steffann 的跟从。然而两人的共事之初并不顺遂, Emil Steffann 起初并不信任和理解这个寡言而执拗的年轻人。正如当时身为学生实习工的 Johannes Manderscheid(约翰尼斯·曼德沙伊德,是德国的一位建筑师和家具设计师) 回忆中所说:Emil Steffann 起初将 Heinz Bienefeld 视为一个“外行”(Außenseiter),直到他逐渐意识到,Heinz Bienefeld 所表现出的那些吹毛求疵,其实是对事物的探究深入到底,且毫不妥协的将其贯彻的坚持。或许在这一时期,Heinz Bienefeld 作为匠人一面的对建造细部把控的才能未获得完全的施展,甚至是为 Emil Steffann 所追求的“圣贫”和“简朴”的理念所压制。但他一定从理解和遵从 Emil Steffann 设计构思的过程中提高了不止于现场的建造经验,学得和习得了正确的使用材料进行建造的方法。更在从构思(Idee)到效果(Wirkung)的物质转化过程中,受到了 Emil Steffann 的教义和信念的影响。


Parish Church of St Willibrord(1968-73)Mandern-Waldweiler

Parish Church of St Bonifatius(1973-81)Wildbergerhütte-Reichshof

▲Haus Babanek(1991-95 )Brühl

更多关于 Heinz Bienefeld 的作品在文末


正如 Heinz Bienefeld 在后来的访谈中所说的,对他而言,Rudolf Schwarz 设计的教堂过于抽象和智性,而感受性欠缺。 与 Emil Steffann 共事这一选择表明相较于图式概念的抽象思辨,Heinz Bienefeld 认为在好的建筑中自然而精确的建造更加不容或缺。


1963年,Heinz Bienefeld 离开 Emil Steffann 的事务所,以独立建筑师的身份开始自己的建造实践,直到1995年去世。


1996年,Heinz Bienefeld 被追授德国建筑师协会(BDA)大奖,这也是BDA首次将奖项授予一位已经离世的建筑师。1997年,他被追授密斯奖。


Heinz Bienefeld 常被认为是古典主义者或后现代主义者,在1968年完成的 Haus Nagel 中,建筑的空间布局遵循古典原则,对古典建筑做了直接的转译,从中能找到 Palladio (帕拉第奥式建筑)别墅先例的影子。1972年完成的 Haus Pahde 则呈现出与古罗马中庭住宅的联系。


Haus Nagel-平面与剖面

Haus Nagel

更多关于 Haus Nagel 的图片在文末


▲Andrea Palladio

Andrea Palladio(安德烈亚·帕拉第奥)意大利建筑师,早年当过石工,1540年起从事设计。曾对古罗马建筑遗迹进行测绘和研究,著有《建筑四书》(1570)。其设计作品以邸宅和别墅为主,最著名的为位于维琴察的圆厅别墅(1550~1551)。平面完全对称,四面各有六柱的柱廓,中央圆厅有穹窿顶。此外还有威尼斯的圣马焦雷教堂等。其建筑设计和著作的影响在18世纪时达到顶峰,所谓“帕拉弟奥主义”当时传遍世界各地。

帕拉第奥式建筑是一种欧洲风格的建筑,建筑师安德烈亚·帕拉弟奥(1508-1580)为此风格的代表,此名“帕拉第奥”常指受帕拉第奥本身建筑所激励的风格,现代的帕拉第奥式风格是原始风格的进化,帕拉第奥式的建筑主要根据古罗马和希腊的传统建筑的对称思想和价值。


Haus Pahde,平面草图


上古时代的罗马人过的是游牧的生活,帐篷式的住宅以灶为中心,灶成为整个住宅物质和精神核心,多数日常生活,如吃饭、做饭、冬季睡眠都围绕在它周围,为了通风、采光及排烟,古罗马人在帐篷的顶部开口,而后公元400·200年左右,古罗马人把游牧的居住模式和伊斯特鲁伊人的建筑形式结合,在开口下的中部空地上,环绕房间走道、入口、廊子,这便形成了中庭,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中庭式罗马住宅。


但 Heinz Bienefeld 的作品并非后现代或新古典主义式的直接引用,也不仅是转化式的复刻,而是对古典和古代历史资源作为一种创作参考的演进式和个人化的探索。


他的实践灵活地综合了对古代、古典、欧洲中世纪民居、北威州传统民宅乃至埃及建筑等多方向历史存在的解读,又结合对具体项目场地、功能、业主要求的消化,以及从他的 Dominikus Böhm 与 Emil Steffann 两位老师那里学到并演变过的方法,进而产生出丰富多彩的结果。他用一生的建筑实践探索了历史、地域、传统投射于“当代”建筑实践的可能性,这或多或少体现了 Heinz Bienefeld “传统演化论”的史观:传统是能够被更新的。


在 Manfred Speidel (曼弗雷德·斯皮德尔)教授写于1983年的一篇文章中,步入执业成熟期的 Heinz Bienefeld 被与他的老师 Dominikus Böhm、Emil Steffann 以及 Rudolf Schwarz 一同被追归新命进“科隆学派”。


Heinz Bienefeld 作为科隆学派中最年轻的一员,他的作品既是这一脉络所传承的价值观和方法的结晶,也饱含着他个人化的思考和探索,同时也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


Heinz Bienefeld 在师承脉络上,没有什么鲜明寻常于其他同辈建筑师之处,却是唯一足以被与其师归于到所谓“科隆学派”之中的年轻一人。这并非因为他最为忠实得继承了 Dominikus Böhm 和 Emil Steffann 的衣钵,也并非因为接续了一种地域性的在地传统,而是 Heinz Bienefeld 在一个延续的建造意识和方法上创作出了足以与其师辈比肩的具有高度建筑学品质的作品。






自文艺复兴以降,当历史作为一种普遍的“知识”为个人所用时,建筑师的历史借鉴就已顺理成章,唯因时代背景和方式方法而有别。


从“借鉴历史,重访古典”概念,到“建造逻辑,比例感知”的层面,Heinz Bienefeld 坚定甚至于执拗地将它们落实到了门楣、门框、门洞、窗的过梁、窗洞、窗台、屋脊、屋面、屋檐等这些细部。


细部形式都必须清晰可感,它们是对大比例控制之下进一步的细分和刻画,塑造各个建筑元素之间的关系,在细小的尺度上完成空间动机。而这些刻画又直接植根于对新旧材料的理解和运用,以及与现实法规和建造条件的斡旋,比如砖块与灰缝的配比(砖作为传统材料,如何精细控制以使之和空间动机相咬合)、细长的钢件通过竖向上的切分以不破坏古典柱式的比例、克服玻璃对建筑体量的消解并展现其平面性(钢和玻璃作为非传统材料,如何处理它们和古典法则的关系)等等。


Heinz Bienefeld 的“建构”或许可以形容为是遵照现代人的感觉以现代材料对古典法则的更新表达。具体来说是对比例的应用和对建造形式(Bauform)的刻画,建立视觉结构。相对于固定的数字比率(简单的1:2、2:3、3:5等), Heinz Bienefeld 更关心人对于建筑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感知到的“关系”。例如对于立面来说,这种方法重视立面的和谐、韵律、节奏以及动态和静态之间的平衡。而对于某个空间内部所有立面之间的判断,则更接近于现代意义上的“空间感知”,是更为综合的处理。


因此,比例不是一个二维的固定态,而是包含了光影效果、材料属性、建造形式的表达等所有内容呈现给视觉和身体的动态和谐态。

 

"建造艺术的基本要素首先在于对正确比例的选择,然后是对材料的选用,准确的说是材料表面对视网膜的影响效果。视知觉的过程十分复杂,我们并不是对单一要素逐一感知后再将它们合并成为整体图像;“看”实际上是所看的对象,观看者所处的位置,周围的环境以及光线等条件的综合产物。这其中的各个要素相互影响,共同决定我们(对所看事物)的印象。"


 ——Heinz Bienefeld 




Nagel House in Germany,1966







Parish Church of St Willibrord in Mandern-Waldweiler,1968-73

















Parish Church of St Bonifatius in Wildbergerhütte-Reichshof,1973-81









Josef Stein House in Wesseling, Köln, Germany,1976-77








Haus Stupp in Cologne,1977








Farmhouse renovation in Swisttal,1978-80






Manke House in Cologne-Rodenkirchen,1984-88












Haus Babanek in Brühl ,1991-95






与很多受到当代艺术影响的建筑师不同, Heinz Bienefeld 对于材料的特殊呈现不是直接作用于材料本身,而更多的是从构造的角度出发。在住宅项目中,他使用的大多是具有普遍性的材料,并且对于材料的表达在日常与高于日常之间做着小心翼翼的平衡。


出身于匠人家庭的 Heinz Bienefeld 不是一个现代主义的拥护者,他是根植于传统的,却又始终与传统之间保持着具有批判性的关系,通过在材料的使用和细部做法上具有创造性的转化来完成个人对于传统的突围。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总能感受到一种既非现代主义,也非传统的独特的个人魅力。


“当专注于简单的建造形式时,事实上需要连续的,深入细节的,耐心的工作,需要巨大的努力,而且要持之以恒。这是我的经验,这是一个看上去简单,实际上极其困难的思考过程。一般的观点在这里正好是相反的,人们以为用风格就可以解决问题。”

—— Heinz Bienefeld





END






1838.jpg
——我不是懒,我只是懒得签名而已。PS:汽泡菌
【精酿爱好者群】加微信拉你进群 31898956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20 汽泡菌®精酿啤酒APP Whale shark Technology Co.,Ltd ( 陕ICP备19021550号 )|网站地图